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的“秦汉六朝铭刻展”将于5月2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厅开展,展览持续10天,于5月31日闭幕。本次展览精选铭刻拓本共33件,分镜框与挂轴两种形式,其中包括商代甲骨文拓本1件,西周、春秋金文拓本5件,秦汉碑刻、摩崖拓本13件,汉代砖瓦拓本3件,魏晋北朝碑刻、墓志、造像拓本11件。不仅展现了我国自商代至南北朝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变历程,有十分重要的考古、文献与艺术价值,同时还能深入普及金石拓片文化,提高中外留学生、书法爱好者对于金石书法的艺术欣赏能力,也为书法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,推动中国书法的进一步传播。


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商代“旬壬申夕月有食”甲骨拓本,为目前存世最早关于月食的完整记录之一。展出的青铜铭文如西周《几父壶》拓本、《吴王姬鼎》拓本等十分珍贵,字形长方,点画粗细均匀,庄重肃穆而不失古质典雅。碑刻拓片是本次展览的重点,不仅展出了举世闻名的秦《泰山刻石》、汉《袁安碑》等小篆石刻拓本,还展出了别具特色的汉代隶书石刻拓本,依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。第一类风格质朴遒劲,率意生动,还兼具一定的篆书笔意,如《麃孝禹碑》《冯焕神道阙》等。第二类具有较为典型的八分书风格,字形偏扁,有明显的蚕头雁尾,尤显规矩端庄,包括《三老赵宽碑》《张寿碑》《孟孝琚碑》等。同时展出的还有西汉时期的砖瓦拓片,文字以小篆为主,排列匀称和谐,布局讲究,兼具装饰性和书法价值。三国西晋石刻风格相类,展品中的《谷朗碑》《晋皇女残碑》等以隶书写成,兼有楷意,起收笔较汉代隶书多具装饰性,秀美流利但少古拙之气。北魏墓志、造像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,《刁遵墓志》《元倪墓志 》《赫连悦墓志》等拓本镌刻精致,具有一定的书写性,是较为成熟的楷书作品,气息高古,亦有雄强之风。

金石刻勒,每期永寿,然经世变,见者日稀。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此次展览,就是想通过“拓片”展现金石碑刻最原始的本真面貌,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一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、近距离接触书法艺术的机会与平台。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“研究中国书法,闳通文化视野,推动国际传播”的宗旨,将“传播”与“理论”相结合,本次展览是继书法国际传播论坛、“书法中国”系列讲座、“书法壮游”世界行之后,研究院举办的又一关于书法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活动。
